近日接教育部科技司正式通知(教技司[2013]394号文件),聘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教授为“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梁作堂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附:主任简介
n 吴岳良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
1962年出生,1982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3,在德国多特蒙德和美茵茨大学从事基本粒子物理与量子场论研究;1993-1996年, 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继续从事基本粒子物理 与量子场论研究;1996年—至今,受聘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资助,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度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度纳入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3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部,教育部和科学技术部授予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自然界基本对称性和对称破缺机制的探索, 极小粒子与极大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规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荷-宇称(CP)对称性破坏和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夸克-轻子味物理和基本粒子 质量的起源、中微子物理和新物理、量子色动力学(QCD)和夸克禁闭,量子场论正规化和重整化,手征动力学和有效量子场论,超对称和大统一理论,宇宙暗物 质和暗能量以及暴涨宇宙等。在CP对称性破坏和起源以及夸克-轻子味物理方面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有关理论工作得到国际上实验的证实。
研究成果对揭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多次被邀请在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报告。作为会议主席,曾多次成功地 发起组织了有影响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并已发展成为国际、国内的系列会议。主编出版了两本国际会议文集。被邀请作为国际国内多种学术期刊的编委。
n 梁作堂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理论物理专款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64年出生,1980年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1987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94年2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获得该系 BAT IIa全职助教职位,1997年1月回山东大学工作。1998年5月聘为教授,同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2007年起担任物理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2003-2007年兼任首任威海分校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主任;2008-2012年起担任物理学院院长,兼威海分校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院长;目前担任山东大学学科规划建设办公室主任。
研究方向是粒子物理理论,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多篇,1999年获中国高能物理学会首届晨光杯青年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1年,完成的研究项目“微扰非微扰过渡区强相互作用性质”,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起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