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举办“生物物理”学术沙龙

发布日期:2018-12-20

  生物物理学(Biological Physics)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和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学分支学科,是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推动学术融合和交流,2018年11月29日,由物理学院主办的“生物物理”学术沙龙在中心校区离子束实验室会议室举行。受我院李伟峰教授和屈媛媛副教授的邀请,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兴华教授、浙江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院修鹏副教授、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杨恺教授、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元冰副教授四位专家来我校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探讨。

  在本次学术沙龙中,张兴华教授作了题为“使用单分子磁镊研究核酸的力学性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单分子生物学中的smFRET技术,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他在关于Rtt105对单链结合蛋白RPA的调控动力学,DNA、RNA和RNA-DNA混合的力学性能的区别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

  修鹏副教授作了题为“膜曲率重塑蛋白BAR Proteins 诱导细胞膜成管的物理机制”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修鹏副教授主要介绍了BAR蛋白的运行机制,对于这个问题从三点展开了详细介绍。一是从数学、生物过程两方面解释了细胞膜在BAR蛋白作用下的成管原因,二是推导得出了在BAR蛋白作用下细胞膜的成管条件,三是预测了成管的细胞膜表面BAR蛋白的覆盖率。

  杨恺教授作了题为“细胞界面上的颗粒旋转动力学研究”的报告。首先,杨教授简单介绍了运动与细胞—纳米相互作用的背景,接着讲解了纳米颗粒的跨膜运动及细胞侵蚀,最后介绍了纳米颗粒的旋转运动及细胞吞噬。通过报告展示了这些微运动对探索纳米材料-生物分子,以及生物分子-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作用,和对药物及其载体设计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冰副教授最后作了题为“细胞膜与多肽-蜂毒肽抗菌的分子机制及增强”的报告。报告的开始,元冰副教授介绍了抗菌肽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以及它的工作机制,接着详细介绍影响抗菌肽对细胞膜破坏效率的因素,揭示了氧化石墨烯层间距对于抗菌肽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抗菌肽对哺乳动物细胞是否有毒性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在每一个精彩的报告结束后,专家们都对老师和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让师生都受益匪浅。此次学术沙龙促进了学术融合和交流,有利于物理学院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学术交流内容。物理学院、齐鲁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的多名教师和三十余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报告人简介:

  张兴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是使用单分子磁镊技术、单分子FRET技术、单细胞微针操纵技术,在单分子水平上揭示RNA 、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动态结构及分子间动态相互作用。

  修鹏,浙江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院副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生物力学和理论生物物理。研究方法:理论建模,分子动力学及有限元模拟。

  杨恺,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围绕物理、化学、纳米和生物技术交叉领域,针对“细胞生物物理机制+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应用”等主题开展相关研究。

  元冰,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以自组装为基础的生物膜及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


撰稿人:邓叶、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