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光电子学团队在手性晶体自旋-光子耦合取得新进展
有机手性材料因其在自旋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与传统的非手性材料相比,手性产生的轨道角动量是手性材料的关键特性之一。圆偏振光的光子的自旋角动量为±h。在圆偏振光的激发下,光子的自旋将直接或间接与电子自旋相互作用,从而在有机手性材料中产生自旋-光子耦合效应,并且可以通过施加外部刺激来调节耦合效应。最近,有机光电子学团队(负责人为郝晓涛教授)秦伟教授等人通过将手性诱导剂引入到有机小分子...
有机手性材料因其在自旋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与传统的非手性材料相比,手性产生的轨道角动量是手性材料的关键特性之一。圆偏振光的光子的自旋角动量为±h。在圆偏振光的激发下,光子的自旋将直接或间接与电子自旋相互作用,从而在有机手性材料中产生自旋-光子耦合效应,并且可以通过施加外部刺激来调节耦合效应。最近,有机光电子学团队(负责人为郝晓涛教授)秦伟教授等人通过将手性诱导剂引入到有机小分子...
郑雨军教授课题组在量子系统演化速度极限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基于量子力学规范不变性以及量子态演化的几何性质,建立了一种不同于已有量子系统演化速率极限的界定。
由于与偏振光、手性传感和生物结构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手性结构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一些手性材料由于具备圆偏振光发射性质这一新现象也促进了智能光子材料在生物系统和信息存储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目前,在单个分子(包括小分子和聚合物)以及不同尺度和结构的分子组装中经常观察到圆偏振光发射现象。相比单个分子,由于分子组装具有螺旋结构的螺距要大得多,所以具有更高的圆偏振光发射性能。轨道角动量是有机手性...
近日,戴瑛教授团队发现硼原子负载的碳氮化合物(B@g-CN)可以实现可见/红外光催化氮气自发还原合成氨,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光催化材料。该研究对揭示光催化固氮的作用机理和发展高效光催化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l-Free B@g‑CN: Visible/Infrared Light-Driven Single Atom Photocatalyst Enables Spontaneous Dinitrogen Reduction to Ammonia”为题,在线发表于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2.279)国际期刊。论文...
近期,我院戴瑛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计算领域著名期刊WIREs系列刊物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 (IF=8.127)发表长篇综述论文,题目为Photoexcited charge carrier behaviors in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from theoretical simulations (WIREs Comput Mol Sci. 2019;e1441)。我院教师魏巍为第一作者,戴瑛教授为通讯作者。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光激发载流子行为是决定材料性质和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激子的...
近期,物理学院牛成旺教授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国际期刊发表题为“Mixed topological semimetals driven by orbital complexity in two-dimensional ferromagnets”研究工作(Nat. Commun.,2019,10,3179,影响因子为11.878)。牛成旺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和独立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拓扑半金属是一类全新的拓扑量子态,根据其能带结构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狄拉克半金属、外尔半...
近日,我院戴瑛教授团队发现,在二维铁弹材料中,可以通过铁弹性实现对其各向异性电子行为的精准方向控制,该现象对于二维材料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ion-Control of Anisotropic Electronic Behaviors via Ferroelasticity in Two-Dimensional α-MPI (M = Zr, Hf)”为题,在线发表在Materials Horizons(影响因子为13.18)国际期刊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2018级硕士生张婷,马衍东教授和戴瑛教授为共...
我院理论物理所刘言锐副教授与中山大学陈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华星教授、兰州大学刘翔教授以及北京大学朱世琳教授共同合作完成的题为“Pentaquark and tetraquark states”的长篇邀请综述论文在最新一期的权威综述期刊“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影响因子:11.049)发表【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107 (2019) 237-320】,刘言锐为第一作者。 新强子态物理一直是高能物理学研究的...
近日,我院戴瑛教授团队受邀在《Nanoscale》(IF = 7.233)发表题为“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with Intrinsic Auxeticity: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的 综述文章,第一作者为我院硕士生彭瑞,马衍东教授和戴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唯一作者单位。 文章综述了具有本征拉胀性二维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文章中,作者分类总结了近几年报道的二维拉胀材料,系统归纳分析了其拉胀性的性能表现、产生机制和调控手段。...
近日,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第一批)清单。我院共获得资助项目12项,其中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总资助金额为305万元。本年度,我院共申报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9项,此次获批立项12项。此外,我院成彬老师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祝贺柏利慧、戴瑛、张家良、逯鹤、刘国磊、王洪超、尹笋、冯林、崔彬、马衍东、牛...
自1935年Wigner 和 Huntington预言高压下“金属氢”的存在以来,“金属氢”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被称为高压物理的“圣杯”。“金属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的超导特性。理论计算表明:在450 GPa 下(1 GPa = 1万倍大气压),“金属氢”具有接近室温的超导特性(TC ∼242K)。但是,如此高的压力对于实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2017年,哈佛大学的课题组在实验室里成功制造出495 GPa的超高压力,首次报道了真正意义上的“金属氢...
随着有机半导体功能材料的功能性不断增强,其应用领域也在逐年扩大,并且其新奇的效应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近,郝晓涛教授团队通过制备有机手性晶体以及手性电荷转移晶体,引入了有机手性晶体螺旋结构诱导的轨道角动量,实现了有机手性体系内自旋的自发极化以及偏振光对自旋极化的调节。相关成果以Organic Chiral Charge Transfer Magnets发表在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13.7)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
具有廉价、易生产以及柔性的有机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光等方面一直具有独特优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相比于一般的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效率高、清洁、可折叠、发光谱域宽等优点,目前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商业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对于OLED新材料和新机理的探索一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自旋禁阻效应,提高发光效率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电子-空穴对的自旋三态也能发(荧)光。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热活化延迟荧光(...
近日,我院郝晓涛教授课题组在《Solar RRL》上以封面形式发表题为Versatile Ternary Approach for Novel Organic Solar Cells: A Review的述评文章 (https://doi.org/10.1002/solr.201800263),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生毕鹏青。论文系统分类总结了过去几年里通过三元策略实现的具有各种优异性能的有机光伏器件的案列。在综述中呈现出如何通过三元策略实现高性能、大厚度、高稳定性、半透明等新型有机光伏器件,并详细的讨论了...
近日,物理学院陈峰教授课题组发现,二维材料表面的缺陷可以增强多层二维材料间纵向电子迁移,该现象在光电响应、表面拉曼增强等领域均有应用价值。相关成果以“Enhancement of Out-of-Plane Charge Transport in a Vertically Stacked Two-Dimensional Heterostructure Using Point Defects”和“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of CuPc Films on Imperfect WSe2 Monolayer Correlated to Exciton and Charge‐Transfer Resonances...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低功耗、高密度信息存储的需求,科学家们提出了研制非易失多态存储器,以替代目前只能存储“0”和“1”的二态存储器。当前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都使用二进制,这得益于实验上比较容易获得两个稳定的磁化状态或电压态,分别用于表示“0”和“1”。然而,要进一步提高存储密度和降低功耗,二态存储器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能在一个器件上制备出十个状态,直接用于“0”到“9”的数据存储,进而研制出基于...
第17届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于2018年11月2-6日在广东珠海召开,该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我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技术及设备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旨在交流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探讨相关学科及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该会议为了培养和激励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开设优秀青年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我院17级硕士研究生刘燕然(导师谭杨)在研究生一年级期间,从事离子束改...
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成本低、柔性、半透明、可卷对卷溶液加工等优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截至目前,通过有机分子设计、高效加工流程、界面工程以及创新器件结构等方法,促使单结有机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接近15%,串联有机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高达17%。但由于较低的载流子迁移率、不平衡的电荷传输和严重的双分子重组造成了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的损失,大多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活性层仍局限在80-120纳米,这对光...
近日,《ACS Nano》(影响因子为13.709)发表刘燕然等人关于离子束二维纳米材料改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题目:“Enhancement of out-of-plane charge transport in a vertically stacked two-dimensional heterostructure using point defects”,ACS Nano, DOI: 10.1021/acsnano.8b06503)。论文第一作者是17级硕士研究生刘燕然(导师谭杨),通讯作者为谭杨教授和陈峰教授。过渡族金属硫化物(TMDs)二维材料,具有优越的光...
2018年9月13日至16日,中国物理学会2018年秋季学术会议(CPS Fall Meeting)在大连理工大学圆满结束。我院孙振东课题组的博士生谢文丽同学获得优秀墙报奖和奖金。会议学术委员会从879个墙报展示中评出了94篇“优秀墙报奖”。会上,课题组成员积极与参会师生交流学习,在向全国物理同行展示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表现了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的良好精神风貌。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已由最初200人规模逐步发展到...
近日,《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影响因子为7.43)发表了陈峰课题组关于基于铌酸锂晶体的新型饱和吸收体的研究成果,题目为“Lithium Niobate Crystal with Embedded Au Nanoparticles: A New Saturable Absorber for Efficient Mode-Locking of Ultrafast Laser Pulses at 1 μm”,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6, 1800357, (2018),并被选为该期刊的封底(Back Cover)。论文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逄驰(导师陈峰),通...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院共获得资助项目11项(含青岛校区1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总资助额直接费用为572万元。本年度,我院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8项,获批立项11项。在本次立项项目负责人中,除司宗国教授外,其余均为40岁以下青年教师。目前我院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创新,已成为现阶段我院科学研究工作的主力军,为我院的各项...
2018年6月4日,我院参与的ATLAS合作组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伴随顶夸克对的产生过程(ttH,信号显著性达6.3倍的标准偏差),CMS合作组也报道发现了5.2倍标准偏差的ttH信号,同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也召开了该发现的媒体发布会。实验上发现该稀有过程的产生信号,可检验标准模型中希格斯机制的关键参数,是高能物理领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希格...
物理学院仝殿民教授课题组完成的关于量子相干性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物理学顶尖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Phys. Rev. Lett. 120 (2018) 170501, DOI10.1103/PhysRevLett.120.170501),该论文首次提出了基于有限信息估算未知量子态相干度的方法。这一工作由三位博士生张大剑、刘崇龙、于晓东和导师仝殿民教授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校学科发展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的支持。量子相干性是量子物理区别...
近日,陈峰课题组在《Nanoscale》(影响因子为7.367)上发表题为“Plasmonic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single crystals synthesized by gold ion implantation for enhanced optical nonlinearity and efficient Q-switched lasing”(Nanoscale 10, 4228-4236, 2018; DOI: 10.1039/C7NR07304F)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金离子注入Nd:YAG单晶中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光学特性。论文被选为Nanoscale当期的封底(back cover)。该论文的...
在新能源领域,有机太阳能电池因为其柔性、廉价、可卷对卷溶液加工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获得更高性能的有机光伏器件一直是研究热点,但诸多因素会制约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其中,有机体异质结中材料的垂直相分布是影响有机光伏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异质结中的给、受体不同的相分布可对电荷传输和电荷复合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器件性能。如何有效调控体异质结中材料的垂直相分布一直以来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山东大学参与的PandaX-II合作组最新的暗物质探测结果于2017年10月30日以“编辑推荐”文章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Phys. Rev. Lett. 119, 181302】。该结果由上海交通大学季向东教授于今年8月8日在国际粒子天体物理大会上公布,8月24日投稿,9月20日被《快报》正式接受。基于目前世界上公开报道的最大的暗物质探测曝光量(54吨·天),PandaX-II给出的最低暗物质与质子、中子的自旋无关相互作用截面上限为8.6×10-47 cm2(对应暗...
二维材料具有独特超导特性,如:库珀对的定域性、BKT转变、量子尺寸效应引起的超导转变温度振荡和0K下的量子相变等。到目前为止实验发现的二维超导体系主要是无机材料,如:利用分子束外延制备的金属原子薄膜;界面超导体(如:LaAlO3/SrTiO3 异质结界面)和 FeSe 等单原子层超导等。相比之下,二维有机材料结构复杂,多种耦合并存,物理图像更加丰富。近年来关于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结构(Two-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Framew...
近日,《Nanoscale》(影响因子为7.367)发表谭杨等人关于离子辐照二维纳米材料的研究成果(题目:“Tailoring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atomically-thin WS2 via ion irradiation”,Nanoscale, 2017, 9, 11027-11034),并被选为期刊的内封面(Inside Front Cover)。论文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马利男(导师谭杨),通讯作者为谭杨。过渡族金属硫化物(TMDC)二维纳米材料由三层原子构成,上下两层是硫或硒的单排结构,中间...
物理学院王春雷教授课题组近期与韩国延世大学Kim Woochul教授课题组紧密合作,在中高温锡碲合金热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nhancement of the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bulk SnTe alloys via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band structure modification and chemical bond softening”为题发表在J. Mater. Chem. A 5 (2017) 14165 (IF=8.867)。该工作通过共振能级、能带收敛等能带结构调控工程成功...
我院郝晓涛课题组有机太阳能电池物理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J. Mater. Chem. A》以“Dual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effects in non-fullerene 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the third component embedded in the donor and acceptor”为题发表了我院郝晓涛课题组关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物理机制的研究结果(J. Mater. Chem. A, 2017, 5, 12120-12130; DOI: 10.1039/C7TA01557G),并选为封底内页(inside ...
近日,《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在线发表了我院教师谭杨等人关于利用二维异质结材料进行表面增强拉曼研究的新进展。石墨烯作为二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学、电子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石墨烯可以作为拉曼增强的基底介质,但增强效果受限于石墨烯的电子态密度,因此增强效果较弱。谭杨等人提出,将过渡族金属硫化物WSe2和石墨烯结合构成复合二维纳米结构,通过离子辐照加强...
近日,我院陈峰教授课题组在《应用物理评论》(Applied Physics Reviews)上发表述评文章,题目为“Ion beam modif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Appl. Phys. Rev. 4, 011103 (2017); doi: http://dx.doi.org/10.1063/1.4977087),第一作者是研究生李子琦。文章综述了利用离子束技术对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进行处理,实现材料改性(修饰)及相关应用的最新研...
近日,我院刘建强教授课题组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制备出新型复合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将其成功应用于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并通过掺杂石墨烯提高了电池的性能。相关论文“The promising photo anode of graphene/zinc titanium mixed metal oxides fro the CdS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发表于期刊 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 (JCR: 二区)。新型复合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将不同氧化物的优异性质结合起来,因而拥...
我院陈明课题组对可控合成复合型金属纳米材料及其吸附特性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我院青年教师陈明课题组成功合成一种能自然沉积吸附物的银硫(Ag@Ag2S)复合型纳米吸附剂,并探索了其对污水中甲基蓝等有机物的优异吸附特性。该研究被美国光学学会(TheOptical Society,OSA)的“NewReleases” 新闻专栏作为亮点成果进行重点报道。相关论文“Laserinduced fabrication of mono-dispersedAg2S@Ag nano-particles and theirsup...
新型的石墨烯材料已经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最深远的潜在应用是在电子工业领域。石墨烯中的载流子迁移率比常规半导体高出若干数量级,但是利用石墨烯高迁移率特性的新型电子器件结构却非常少。山东大学纳电子中心近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成功在室温条件下研制出基于石墨烯的新型纳米弹道整流器。该器件采用高质量石墨烯,石墨烯材料迁移率为200,000 cm2/Vs。新型器件为单层结构,两输入端与两输出端正交,使器件的噪...
近期,我院戴瑛教授课题组受邀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发表了题为 “Energy transfer in plasmonic photocatalytic composites” 的综述文章[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5, e16017,2016。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我院郑雨军教授等申报的“分子体系量子现象及其光谱性质”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年来柔性薄膜半导体研究发展迅速,使得一些全新概念的电子产品如柔性可弯曲手机和可穿戴电子成为可能,在通信、能源、医疗以及国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硅晶体管发明以来微电子领域最具突破性的研究热...
压电陶瓷材料是可实现机械应变与电学信号之间相互转换的一类重要功能晶体材料,在传感器、驱动器、超声换能器等高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站讯]4月16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孙振东教授等对分子基本存在形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论文"Separation and conversion dynamics of nuclear-spin isomers of gaseous methanol"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体内绝缘而边界(或表面)导电的一类特殊的材料,其电子态具有非零的拓扑不变量(如Z2或陈数)。
2014年11月29日-12月3日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北京谱仪实验(BESIII)国际合作组会议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邵逸夫报告厅举行。
最近RHIC-STAR国际合作组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最新的W玻色子单自旋不对称的实验结果(Phys. Rev. Lett. 113, 072301 (2014)),物理学院博士生张金龙是这篇论文的3位主要作者之一。
在1月10日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院仝殿民教授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行合作完成的“量子通信与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础研究”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颁奖大会,仝...